创新资讯
常州市探索“新机制”破除科技创新三大体制障碍
时间:2015-11-03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然而,科技资源配置条块化分割、政府与企业主次颠倒、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障碍严重制约了当前国内科技创新的深化发展。   
    近年来,常州紧扣协同创新这一核心,以统一布局、协同推进的方式破解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难题,以引入科教资源、推动联合共建打开产学研合作新局面,以提升科技服务、优化创新环境,打通经济科技转化通道,探索出了一条缓解体制矛盾、加快科技创新的常州路径。   
    目前,常州市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0,主要创新指标均列江苏省第一方阵;2014年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9%;创新型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全市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476家提高到2014年的986家,企业研发机构数由501家提高到1052家;领军型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13家领军型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十分之一。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分析认为,常州科技创新的探索与经验值得借鉴。   
    统一布局+协同推进,破解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难题   
    科技资源条块分割是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其往往导致区域功能建设重复、项目管理“各自为政”,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进而造成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协同难度增加,阻碍重大产业成果形成。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认为,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不应依赖土地等传统要素,而应重视统筹、管理、协调等软要素。这些要素正是破解科技资源人为条块分割问题的关键。   
    为此,常州对本市科技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整合,先行先试,统一区域功能布局,协同推进重大项目,不仅促进了常州各条块科技资源的糅合,而且增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   
    统一区域功能布局,形成以“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为基础的“创新基地—培育基地—承接基地”功能布局。   
    调研显示,常州自2006年启动创建创新型城市,目前已经建成近20个科技园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创新产业集群。   
    为避免各个园区自成体系、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常州不断加强园区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和软硬件建设,形成了“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布局。“一核”是指常州科教城,“两区”即常州国家高新区和武进国家高新区,“三园”是位于溧阳、武进、金坛的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多基地”是指中以科技园、中德创新园区等1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   
    其中,常州科教城是全市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囊”支持,还集聚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投融资、人才育聚等平台载体功能,是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主要承担着培育新兴产业的功能。其中,常州国家高新区以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八大产业为主导,武进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光源、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   
    “三园”和“多基地”主要承接常州科教城、两个高新区等孵化培育成功的企业以及国际技术产业合作。   
    协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统筹管理、集聚资源、优化服务,形成全市“一盘棋”局面。   
    重大科技项目关乎核心技术突破,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常州科技局分管重大项目推进的副局长杨伟红说:“推进重大科技项目须打通政府各部门关节,统筹协调部门在管理、资源、服务等三方面的职能,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   
    一是统筹管理。常州由市科技局牵头,市监察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各辖市、区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跨部门的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工作组,统筹管理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有效、有力推进。  成立以来,该工作组重点帮助解决项目资金匹配7项,实现下拨匹配资金609万元,帮助申报国家、省级项目3项;协调解决融资需求3项,发放贷款4000万元;协调解决土地需求1项,落实土地指标50亩;协调解决人才需求9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1名。   
    二是集聚资源。常州市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等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将企业这一关键的科技创新资源融入了协同创新体系。数据显示,2014年常州列入协同推进的130个重大科技项目中,105个均由“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承担。 
    同时,该市支持高校院所自主处置知识产权,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实现利益共享。   
    三是优化服务。全市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主动提供项目督查、中介服务、绿色通道、办结通报、融资等服务;开展企业大走访和“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召开全市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   
    引入科教资源+推动联合共建,打开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是实现三类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与重要举措。如何真正使产学研紧密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 
     与南京、苏州等市相比,常州的科技与教育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相邻城市间竞争激烈,产学研合作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经验。为此,常州主动引入科教资源,推动联合共建,打开了全市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   
    筑巢引凤吸引科教资源,实现“名校聚常州”。   
    科学技术、高等教育与企业是产学研合作不可欠缺的三大基本要素。而常州一直以来都面临着高校资源不足、研究机构偏少的短板。   
    刘斌对此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教资源不再受地域限制,而是与资金一样可自由流动。政府应做好吸引科教资源的基础工作,‘风物长宜放眼量’,将国内外资源为常州所用。”   
    近年来,常州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资源,对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名校聚常州”的新局面: 
    一是依托常州科教城,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目前,常州科教城已经与南京大学、西南交大、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工大学等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常州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等20多家研究机构。 
    二是通过推进科技国际化,面向英国、以色列、德国、芬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建设了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常州中英科技桥、牛津大学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   
    截至2014年底,常州全市有1家国际创新园(科技部认定)、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国际司认定),有86家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省科技厅认定),名列全省第二。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月,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已正式成为中以两国政府的第一个创新合作示范园区。 
    三是“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九年开展“科技长征”活动,组织企业家代表团走进多家知名高校院所,“面对面”挖掘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的契机。   
    同时,常州连续十年举办“5?1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举办对接交流、专家进企业等各类活动,吸引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常州创新型企业负责人洽谈。数据显示,该活动累计展示成果4万余项,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600多项,合同总金额超过67亿元。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研博士说,“石墨烯产业之所以在常州快速发展,是因为这里拥有良好的资源集聚环境。”   
    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为例,其与西安交大、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等10家知名院所产学研达成合作,引进研发团队;培育了第六元素、二维碳素等20多家高科技企业,使常州在石墨烯产业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   
    “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开展联合共建,以机制优势实现“校企共赢”。   
    联合科技攻关、共建研发平台是产学研合作的最终落脚点与重中之重。常州市注重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工作方案》、《常州市关于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特色产业挂钩重点高校院所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支持创新企业牵头主导产学研合作。   
    为支持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常州组织设计了多类科技计划,支持不同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如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支持企业与院校前瞻性研究项目,科技攻关计划与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小试、中试阶段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产业化阶段项目,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每一个阶段。   
    同时,常州鼓励和扶持企业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包括??,特别是大型仪器试验装备、科技创新人才等的共享,既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又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以常州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的常州市微电子工业化学材料研发与制备公共技术平台为例,该平台设有11支技术团队,基础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研究、加工成型技术、分析测试中心、中试及成果放大5个子平台;截至2015年6月底,孵化了26家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60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00项次,提供检测800余样次,提供技术培训500余人次。   

提升科技服务+优化创新环境,打通科技经济转化通道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一直是困扰科技创新的重点难题。刘斌认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提升政府与市场的科技服务能力。   

因此,常州紧抓科技服务这一关键,紧密结合科技与金融,打造高端品牌活动,提升全市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加快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高端服务品牌,丰富科技服务的业态与形式。   

2010年以来,常州不断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了一南一北两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截至2014年底,已经吸引30多家社会风创投基金落户,规模达70亿元。 

常州市金融办主任于卓人说,“常州特别开设了科技金融服务网,集成全市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以及银行、科技小贷、保险、担保等的优质信息,为不同业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信息服务,也是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对接的重要创新措施。”截至2015年6月中旬,成功促成了21家企业、8000万元的融资。 

2015年5月16日,常州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易融通正式上线,是常州优化科技金融体系的又一次创新。该平台汇聚了银行、证券、风创投等3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采用线上线下互补、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公益服务与增值服务相促进的方式,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款、股权融资、融资顾问等三方面融资服务。  据介绍,由常州科教城发起的“下午茶”系列高端服务活动也已经成为常州探索、创新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品牌。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践,我们从2012年开始打造金融‘天使下午茶’、营销‘安琪下午茶’和政务‘半月下午茶’等服务品牌,希望降低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成本,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郜军说。  

其中,“天使下午茶”是常州市科教城、发改委、科技局、金融办等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搭建的公益性、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活动,投融资双方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氛围里交流。自2012年7月以来,“天使下午茶”共举办了29场活动,为430家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组织了321家企业进行了项目路演,成功帮助21家企业融资超5.3亿元。   

“安琪下午茶”通过引进专业营销公司和培训机构,如新华都商学院、上海联众智达等,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提供营销、策划、商业咨询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半月下午茶”则侧重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交流,主要由常州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与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听取科教城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建议,并根据他们提出的需要进行调整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是优质创新环境的最重要一环。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自2006年开始,常州探索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立维权中心,不仅制定了《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办法(试行)》,建立了维权援助工作机制与专利预警机制,成立了由专利代理人、律师、大学教授组成的9人援助专家队伍;而且设立了常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开展法律咨询、受理投诉等维权服务。   
2011年,常州出台《常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水平。同时,建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专门审理企业专利侵权案件,2014年审理案件19件。2015年初,常州市已经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数据显示,2014年,常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138%和99.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9件,比2010年(3.3件)增长3倍多。